目录

这可能是我能教/学得最久的科目

目录

笑来 2022-07-25 08:51 发表于北京

现在看来,家庭教育/家庭建设,可能会成为我这一生中能教/学得最久的科目……

几乎从一开始,我就是把 “教” 当作最好的 “学” 的方式与手段看待的。当年在新东方教书的时候,我曾对当时的国外部主任说过我的想法:

我也不是啥专业出身,我本科是学会计的…… 不过,我猜,我这样干上一段时间,就真的专业了…… 教上四年,也就相当于专业本科毕业了吧?

—— 结果,我在新东方一口气干了七年,最终,也相当于是专业研究生毕业了。当然,新东方不可能给授课老师根据年限发个文凭。

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——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,甚至有点厚颜无耻。但,这绝对是最有效的路径,我已经亲身验证过无数次。就这八个字,基本上是我 “自学能力” 的全部 “秘密” —— 回头看,我在生活中但凡用得上,用得好,且用好了就真的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所有技能,都是通过自学习得的……

任何技能都一样,学到之后,需要不断打磨,希望最终做到极致。学习,据说是通过练习才能进步的。练习这个词,我不太喜欢,因为 “练习” 从根本上就有点 “假”。所以,我喜欢 “直接用” —— 实战多实在啊!

学以致用。

不管什么,在学到之后,想要做到极致,那么,就得不管三七二一地用起来…… 学而不用,就成了事实上的 “没用”。基于神秘的原因,我们都倾向于把学校里 “学” 的东西扔掉,如果说,学了之后真的 “用” 过的话,就用过且只用过一次,那就是 “用” 来应付一下我们内心深恶痛绝的考试。一旦考试过后,哪管成绩如何,我们都要把那些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扔掉!理性地看,这当然非常可惜;但,感性上,我猜,每个人,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人,都暗地里有过 “这下子终于解脱了” 的感觉罢!

我曾近距离观察过这种现象 —— 因为我教过长达七年的英语,虽然只是英语这个领域里的一个小分支,留学考试。绝大多数人成绩差的原因,根本不在于他们以为的 “对考试不熟悉”,“缺乏考试技巧” 之类的…… 而是,那么多年来,他们一直在 “学”,了不起为了应付考试而 “练” 一下,但,从来没有真正用过英语。所以,学了那么多年英语,但,英语这个东西并没有成为他们的真正技能。

其实,会用辞典,会用语法书,就可以开始用英语了。这两项,基本上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彻底掌握…… 遇到不认识的词,就查么,遇到读不懂的句子,就查语法书么…… 今天还有更厉害的工具,有 Google,有 DeepL 自动翻译……

我口语很差,但我也不在乎 —— 因为这也是事实:我自己的生活中确实不太需要与他人用英语交流…… 我用英语的主要场景只有**阅读:书籍、论文 —— 后者数量居多。刚开始很笨拙,半年过去,就开始有明显的改善,许多年过去了…… 我的英文阅读速度要比中文阅读速度快很多……

终于有一天,我遇到了一个没有办法 “以教促学” 的领域 —— 投资,因为它明显是个 “即便你做得很好也不见得能教好” 的领域;更何况,它还是个 “即便你做得很好也无法排除运气因素占了绝大多数” 的领域;更要命的是,它更是个 “无论方法多么正确结果总是更多依赖学生” 的领域。

止痛药,是现代医学奇迹。不管你是谁,不管什么样的疼痛,如果需要的话,止痛药吃下去,任何人都 “很快就完全不疼了!” 数学应用题也是这样,只要有正确的公式,带入进去,不管是谁,结果就一模一样地完全正确了!

然而,投资呢?虽然有已经被证明为绝对有效的策略,比如,“长期持有”,又或者,这个策略的唯一有效改良,李笑来深入讲解的 “定投策略”,但,放到学习者身上,结果如何呢?最有效的策略,完全无法保障最有效的结果…… 因为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太大了,差异的多样性也太多了,于是,结果什么样呢?千奇百怪。

投资领域,多少有些极端。但,只要致胜因素不是单一的,就更多地依赖学习者,而不是教学者。还是得借助《成功公式》(The Success Equation: Untangling Skill and Luck in Business, Sports and Investing)那本书里的经典图片:

https://s2.loli.net/2022/07/28/5cgAEOST1rsyfuN.png

从前,人们会把 “由单一因素(技巧)决定胜负” 的科目(游戏)称为 “纯靠技巧的”,而相对地,把其他 “由很多因素决定胜负” 的科目(游戏)称为 “或多或少靠运气的” —— 包括《成功公式》这本书也是如此。

然而,“运气” 太过含混,而 “由很多因素而非单一因素决定胜负” 这个描述更为客观更为准确。投资就是属于那种 “由很多因素决定胜负的” 游戏,于是,单一的某个技能并不一定致胜,又恰恰因为如此,这个游戏的胜负很难由教师或教练单独决定,更多地依赖学生的实际情况……

其实,不仅投资如此,人生更是如此。于是,当我们分享人生道理之时,“分享” 只是一方面,而 “某个人生道理” 常常只是众多致胜因素中的一个而已…… 于是,总是给人感觉 “听起来有道理,做起来就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儿……” 更重要的事,即便那个所谓的道理的确是正确的、的确是有效的,却因为还有其它很多因素在同时起作用,于是,到最后 “胜负” 就成了所谓的 “运气” 问题。

这实际上是我写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和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》的时候所面临的核心困难:

我确信我讲的是对的,但,即便道理都是对的,也还可能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……

更为重要的是,执行那些道理,可能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够见效…… 很久很久。到了《定投改变命运》,时间虽然久,却相当有限且明确 —— 至少两个大周期(差不多七年左右)…… 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 “进步” 了 —— 毕竟时间期限都有了明确的限定 —— 但,依然有很多人做不到,掉队者大半。

只靠教师/教练不行,更多得靠学生 —— 靠什么呢?

人至践则无敌……

靠 “长期践行” 啊!

这一次,不是英语、不是编程、不是投资,而是家庭教育/家庭建设 —— 这不只是几年的事儿,也不只是一两个周期的事儿,甚至不只是这一辈子的事儿……

这明显是 “世世代代” 的事儿啊!

世世代代是多久?不知道,反正,几乎应该是永远罢。

《好的家庭教育》里,有很多的重点,比如简单的自进化框架的理解与应用、比如简洁有效的思考工具的反复迭代、比如成为发展论者而非设计论者…… 在诸多重点中,有一个在这里需要提及一下:

家庭教育/家庭建设是个 “无限游戏”。

“无限游戏” 这个概念来自于 2013 年的一本书,《有限与无限的游戏》(The Infinite Game, by Simon Sinek)。书中作者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区别:

有限游戏玩家在乎的是一场有限游戏的结果,即,游戏的胜负…… 而无限游戏玩家不一样,他们的首要任务是 “阻止游戏结束” —— 与这个相比,一时的胜负毫无意义。

家庭教育/家庭建设就是这样一个无限游戏。如果我们是这个游戏的玩家,那么,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?最能够阻止游戏结束的因素是什么?很显然,如果一个人选择不生孩子(俗称 “丁克”),那么,就相当于是 “自愿退出游戏” 或者 “自主终止游戏” 了么……

事实上,“家庭” 这个概念本意也是如此,没有孩子的话,夫妻二人本质是只不过是 “搭伙过日子” 而已,非要混淆概念说自己拥有的也是 “家庭” 也不是不行…… 然而,本质却没不可能变 —— 那就是,“已经退出了这个无限游戏”。

一旦一个家庭有了子女,甚至不止一个子女,那么,这一轮原本可能是 “有限” 的游戏,就变成了 “无限游戏”…… 作为 “无限游戏玩家”,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来着?是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这个游戏结束!—— 结果,你一不小心教育出一个甚至多个孩子,最终(都)决定选择成为 “丁克” 的话,那你又失败了,不仅失败了,还是 “被迫退出了一个原本应该是无限的游戏”……

我们不是说选择丁克就不对了,就不幸福了。我们只是从这个角度看到了另外一个本质,于是,根据这个本质我们做了另外一个选择而已。

光有子女也不够 —— 这也只是众多致胜因素中的一个而已。我们还需要他们健康地成长,幸福地生活,不是吗?

整套课程里,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基础观念:

我们只想把子女教育成正常人

作为父母,我们自己就是普通人。事实上,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,我们依然是普通人。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应该明白,在文明的世界里,没有谁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…… 我个人比较反对 “终生竞争者思维”,觉得那样不仅活得累,更重要的事,心理必然扭曲 ——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…… 可 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” 所描述的不就是正常的世界里正常人的情况吗?

如果我做得更好一些的话,我希望我能做到:

把子女培养健康正常人。(我很想把 “培养” 写成 “陪养”。)

—— 尽管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并不容易呢!

如此看来,家庭教育/家庭建设,不仅是永远的游戏,更为重要的是,它是个时刻都需要发展的游戏。那你说,这个 “科目” 是不是只能成为李笑来这一辈子能教/学的最久的科目?我自己想来想去,觉得自己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……

挑战无数,但,的确令人兴奋,令人耳目一新 —— 尤其是想到自己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到达遥远的未来……

所以,在《好的家庭教育》里,李笑来不是老师,更不是教练,只是一个爱分享的人生黑客。按传统术语来说,“李笑来开了一门课,叫《好的家庭教育》”…… 按照正确描述,是:

李笑来已经加入了家庭教育/家庭建设这个无限游戏(此前曾经一度选择放弃),正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无限游戏玩家…… 在这个过程中,已经总结了一些方法论,愿意随时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……

然而,更为重要的是,这不只是一个课堂,这将是一个社区,志同道合的人们在这里分享科学的知识经验的地方。它是收费的,它是实名的,它是区分 “事实与看法” 的,它是尊重科学的,它是平和有爱的……

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,这个社群的最初展现形式应该是一个 “问答社区”(像 Quora、知乎那样的功能结构),而后在此基础上再叠加一些必要的功能。系统搭建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,然而,我们自身的学习与践行,却一刻都不能耽误……

2022 年 8 月 1 日,《好的家庭教育》就要开课了,李笑来邀请志同道合的你与我们共行。

https://s2.loli.net/2022/07/13/KsjOgGhTpH3mlkv.png